漢字循根——春、夏、秋、冬
錄入時間:2014/1/15 15:38:43

“春”字的甲骨文寫法有多種,但總體上表達了“在一片樹木茂盛的林野上,陽光回歸,大地升溫,地里的種子已經蘇醒破殼,扎根生長”的意思。這里所舉的甲骨“春”一共有三個“木”,表示“樹林”。“日”的出現,表示“陽光”,暖意回歸。中間的“屯”,就像一顆種子,上部出芽,下部生根。反映了廣闊的林野上,新綠已經遍布,春天已經來臨的景象。(注:有的甲骨文,將“木”寫成“艸”,或將“木”寫成“豐”,也表示著同樣的意思。)
金文將字形簡化成“草、屯、日”三部分,高度概括了“暖陽”、“暖風”催生遍地綠草的“春”意。
篆文除了延續金文的寫法外,將字形進行了進一步美化整理。
許慎在《說文解字注》中說:“春,推也”。“春出也,萬物之出也”。小篆由“日、草、屯”三部分組成。意為到了春天,萬物“得時而生長”。“屯”,象草木之初生狀。“屯”是“春”字讀音的由來。既會意,又形聲也。徐夢嘉先生認為:甲骨文“春”是一幅報春圖(如圖)。“其構形是暖日在草木間,鳥兒于林中飛出”,這就是“春”的本意。

“夏”,最初不指一年中的第二季。“夏”字是由上部的“人頭”,中間的“身體”,兩側的“手”和下部的“足”四部分組成。本義為“人”,專指“中國人”。古人常以部落或聯盟首領的特長或開創性的功績來敬稱他們的首領,因此,將最早推廣農耕生產的首領稱“夏”。所以,中國和中國人都可稱為“華夏”。至于作為季節的“夏”,是一個假借字,與“夏”的本義無關。
“夏”字的甲骨文像一個赤腳站立在土地上的人,右邊像尖嘴的鋤具。表示“一個赤著腳并手持鋤具下地勞動的人”。從字形上看,突出了人的頭部、兩手、腳和勞動工具。
金文“夏”,上部為首,頭部,表示思考、琢磨。中下部為“執”,表示操持。中部左側的“卜”,表示占卜,古人意指“觀察天象”。中部右側的為“手”,表示用“手”執掌農具。下部左側的“刀”,表示墾荒用的農具。下部右側表示正在耕地。也有的金文已開始省略部分筆畫。
篆文的“夏”字,就省去了許多部件,在上部依舊承續“頭部”的形象外,中部用左右手表示“忙于執掌耕作”外,下部保留一只腳(倒寫的“止”)的形象。進一步說明到了夏季,耕作需要手腳并用(手忙腳亂),這就是古人稱之為“農忙”。

甲骨文“秋”是個象形字,字頭有“長鬚”,字尾左側為“長足”,右側為“薄翼”,是一只蟋蟀的形象。另一個甲骨文干脆在蟋蟀的底部加上“火”,據說“火”,用來借代燭臺,表示天氣轉涼之后,蟋蟀喜歡藏身于散發熱氣的燭臺縫隙里。那么,古人為什么會想到用蟋蟀的形象來表示“秋天”呢?經考證,是因為秋天是蟋蟀鳴叫的季節。
金文比較省略,去掉甲骨文中蟋蟀的軀干部分,還誤將甲骨文字形“長鬚”,寫成“禾”。把原字形上部的“目”,誤寫成“口”。甚至還將原意為“燭臺”的“火”,真的寫成了“火”。籀文還將蟋蟀的軀干寫成“龜”的形象,字形面目全非。
篆文除一種繼續沿用籀文的寫法外,另一個則徹底簡化為“火”加“禾”。之后的隸書、楷書就一直沿用這種簡化的寫法。
《說文》云:“秋,禾榖熟也。”并云:“其時萬物皆老”。然后,萬物中,最為珍貴的還是“禾榖”,所以從“禾”言“榖”,意指所有糧食。“秋”的本義為“收獲”,古人所說的“秋聚收,冬閉藏”《管子?四時》就是這個意思。

甲骨文的“冬”,是絲線的兩頭各打一個結,表示終點。因此,“冬”的本義是“終”。表示到頭了,完結了的意思。據考,“冬”被用作四季中的冬季后,所以古人又再造一個加絞絲旁的“終”來表示冬的本意。
那么,為啥有了甲骨文的“冬”后,又在金文里又重造了既帶著結繩又在圈里放進了一個“日”呢?據論是表示太陽被遮住,熱量微弱,天氣就寒涼了。后來還是感到表達不夠明白,篆文再次加以改進,去掉“日”,增添了表示寒冷的“冰”,就如“寒”字底下的兩點。看來古人為了說清楚一件事,或為了表達一個完整的明確的含義也是“幾移其稿”,經歷反復推敲的過程。
“冬”,四時之盡,指一年之終。也是“絲盡”之意。古文還有將“日”封閉起來之意,“冬”字上部為“夕”,下部為“冰”,意即沒有太陽,非常“寒冷”之意。所以,“終”字的左旁為“絲”,右旁為“冬”,意即為“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