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循根——福、祿、壽
錄入時間:2017/4/11 15:23:52
福、祿、壽是中國民間崇拜的福神、祿星、壽星的合稱,象征幸福、吉利、長壽。
據傳說:福,頭戴官帽手持玉如意或手捧小孩為天宮一品大帝,天宮賜福由此而來。祿,手捧如意寓意高官厚祿。壽,白色胡髭,手持龍頭杖捧壽桃,意為長命百歲。

甲骨文的“福”字,左上方表示酒樽之形,下部是一雙手,右上方是個“示”字,全字意思是用雙手捧著酒器在“示”前祭拜。“示”是用于祭拜的臺子,以供奉陳列神主,人們根據這個臺子的形狀,創造了這個“示”字。另據記載,“示”字上部為天,下部代表日月星。凡“示”字旁的漢字,大都與天地祖宗鬼神有關。金文省略了雙手,此后小篆、楷書基本保持這個特征不變。
那么,為什么捧著酒祭祀就是福呢?是因為“富”字本意就是在房子里有一個“酒壇子”,表示因為有了余糧釀酒才是“富足”的意思。
因此,甲骨文“福”給我們的信息是:福,是富裕,感恩和分享的意思。篆文將“福”的酒壇子改寫成“畐”,把它解讀為“有田、有飯吃,就是福”。
現在知道了“福”字的本義就是“求福”,后來才引申為“幸福”。“福”字基本作名詞用,但也有當動詞使用的時候,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傳?莊公十年》)意為小的誠信尚沒有達到誠信動人的地步,那么神是不會護佑他的。

甲骨文“祿”上部表示“井架”,下部表示盛水的器具,三個點表示水。整個“祿”字的意思表示“取之不盡的井水,”譬喻有享受不盡的福分。金文稍作變動,下部水的形象更為明確。小篆左加“示”旁,表示天賜的福份。據《說文解字》右旁改為“錄”,意為作聲旁。
這個“祿”字與中國古代的分封制有關,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親屬和功臣,這些愛封的人就是諸侯。分封的土地被劃分成井字形,中間為公田,所打的糧食一律上繳,邊上小塊土地是勞動者的口糧,為私田。這就是“井田制”。在中原地區,田地往往圍繞水井分布,水井,即祿,有水就有糧食,意味著分封后的收入,這就是“俸祿”一詞的由來。

甲骨文“壽”字是“卐”的一半,表示無限延伸,左右兩個“夕”,表示“肉”,代肉身。表示年老但生命長久持續。金文和小篆字頭從“老”部,表示壽為長者,意指老者活得長久。小篆下部添“口”據傳也是取之于金文,是為了表示向壽者道賀。后來的隸書和楷書,又添加了“寸”,據查也取自金文,表示操持,表示手捧禮物向長命老人慶賀。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壽”,是根據草書壽字規整而來。
關于“壽”的用法,其本義當形容詞用,《說文》“壽,久也。”如“壽比南山”、“壽星”等都是指人的壽命長久。可是,《老子》有句“死而不忘者壽。”指的卻是人的精神長存。
甲骨文總共才1000多字,所以常常一字多用,代表許多意思。比如存在的“在”和人才的“才”等。后世為了用意準確,就要造新字,新字不可憑空造,辦法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組合的方法,把原始的字當零件,兩個或多個拼接起來,由此,漢字產生了部首。比如“單人旁”都與人有關,“金字旁”都與金屬有關等。而這個壽字,在原有字形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個“長發駝背的老人”作字頭,后來與老人有關的字都用這個字頭。如“考、老、耄、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