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樂齋 循之(吳寒松)
中國古代的造像記,主要指宗教、神龕等造像制作時留下記錄的文字,這些文字往往書寫或鐫刻于造像的畫面或底座,成為畫像、造像的一部分。
造像記的內容大多涉及造像的時間、造像者、造像的動機等。因此,這些造像題記文字是研究古代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文化、藝術及其交流等方面的第一手資料。此外,這些文字和鐫刻、包括紋飾,還是研究中國書法史和藝術史的重要材料。享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就是黃易、康有為等人精選龍門石窟造像題記二十件,作為碑學書法代表性杰作,加以整理研究。從而揭示了中國漢字書法在發展歷程中除了帖學,還有一個重要部分碑學的事實。這對于后人進一步認清中國書法的發展進程以及漢字演變的過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這個“碑帖學說”的確立,對當今書法藝術的多樣發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造像記與造像是一個整體,由于造像形制不同,造像記與造像的關系也略有差異。研究造像記書法藝術要盡量考察它與造像的關系,例如要知曉是單尊造像,還是造像塔或造像碑等。單尊造像往往由于形制小,因此造像記文字也較少,題記內容,多不出年款、尊像名,供養人資料等。文字也大多置于造像背面、側面或底座上。造像塔,一般較大,而且塔身多層、多面,造像和題記就較為豐富。造像碑有正、側、背之分,繼承了漢碑的形制,一般也較大,正面為主要尊像,背面還會有供養人像,一般采用浮雕居多。
從書法藝術價值角度而論,以北魏仿漢碑形色的造像記最有藝術特色。如龍門古陽洞的《楊大眼造像記》。其次唐代前期和著名書法家書丹的一些造像記也有可觀的藝術價值。
唐朝由于佛教盛行,寺院眾多,刊建刊刻造像與造像題記也多,且往往請工書者書丹。書法史上知名的杰作如歐陽詢《化度寺邕禪師塔銘》、褚遂良《三藏圣教序》、歐陽通《道因法師碑》、王行滿《三藏圣教序記》、李邕《麓山寺碑》和《法華寺碑》、顏真卿《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柳公權《金剛經》和《玄秘塔碑》等。這些造像記及碑刻,大多記錄著立碑建寺的經過或記述高僧的護經、講法、傳道功績等。由于這些書法大家的參與,且這些題記或碑刻又久立于廟堂寺院供人欣賞和觀摩對后世書法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里考識的13件唐代造像題記,大多為清末至民國早期舊拓本,今藏海寧吳氏天樂齋。凡有遞藏記錄或藏家題跋、題簽、鈐印者,都加以考證和記錄。
唐《楊滿藏造彌陀佛記》
題記原石下部和左側略有破損,然通篇文字除最后一行第三字損外,其余基本完整。舊拓片左右兩側分別蓋有著名藏書家“元起”和“毘陵吳元起藏金石文字”朱印三方。“毘陵”即為“毗陵”,是常州地區的古稱。吳元起為常州人,晚年寓居上海。此拓片背面吳元起還題簽:“孝子楊滿藏為亡考妣造彌陀像”(附圖)

唐《楊滿藏造彌陀佛記》(局部)
《楊滿藏造彌陀像》題記,鐫刻文字雖然無界格,但排列整齊,直式,共10行,滿行13字,中有“楊滿藏為亡考妣之所造”。古代稱死去的父母為“考妣”。書法清秀、方筆為主,結體有魏墓志味。
此舊拓本,墨色沉穩,雖小而精。2015年上海朵云軒春拍,見有一件為童衍方題跋的拓本。跋曰:“此造像還曾藏戚叔玉先生捐贈歷代石刻文字拓本目錄和馬衡贈故宮博物院金石拓本目錄及北京大學金石目錄。”
拓本尺寸為高61cm,寬27cm,拓本額部略有破損。此舊拓本今藏海寧天樂齋吳氏。
唐《安太清造像記》
唐龍朔三年《安太清造像記》曾入編《唐文續拾·造像記》和任乃宏《隋唐五代碑刻校釋·邯鄲卷》。此造像及題記坐落于河北邯鄲北響堂山石窟。
南北響堂山石窟是我國佛教重要史跡之一,幾乎與云岡、敦煌、龍門三大石窟齊名。響堂山分南北二山,北響堂屬河南省武安縣(今屬河北省邯鄲市的縣級市)南響堂山屬河北省磁縣,南北二山相距三十五華里。北齊文宣帝時開鑿。據傳東魏王初為太后治病,召僧建立,廣修善事。東魏大丞相渤海王高歡(北齊文宣帝之父),于山麓建宮避暑。高歡卒,葬于武安鼓山石窟寺旁,石窟估計是在此后開鑿的。
此件現為天樂齋收藏的麻質老拓件,長64.5cm,高24cm,曾為著名藏書家吳元起舊藏、吳元起有朱墨題簽各一,蓋有“毗陵吳元起藏金石文字”、“元起”等數印。不過題簽所注“龍朔二年”有誤,應為“龍朔三年造”。(附圖)

唐《安太清造像記》(局部)
此件拓片,由于拓工精心,墨色烏黑,加上刻石精良,字口較深,文字凹凸感明顯,再者書丹者為楷書高手,字字結體方整,在略帶魏意的基礎上,又稍具行書的流動味,因此在莊嚴的同時,又較顯動感,為唐代造像題記中的精品無疑。
《唐神龍三年王崇曄等造像記》

《唐神龍三年王崇曄等造像記》(局部)
神龍為周朝武則天和唐中宗李顯的年號(705年正月-707年九月),因為其間發生了一場扭轉唐代史的政變,變得尤為重要。這場政變在神龍二年,由相王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在長安共同發起的宮廷政變,史稱“唐隆政變”或“神龍政變”。
這場政變的結果是,即位不足一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復辟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的權勢得到加強。
而協助李隆基、太平公主謀反的主要干將中除了太平公主兒子衛尉卿薛崇、西京苑總監鐘紹京等外,其中就有本造像記的主人尚衣奉御王崇曄。
據《唐殤宋疾》記載;公元709年唐中宗下令將在外地各州長官和宗室弟子都召回長安參加祭祀,當時在潞州任職的李隆基也就此回到了大唐心臟。開始投入到壯大自己勢力的工作中,他招攬的第一人就是尚衣奉御王崇曄。尚衣奉卿雖只是個替皇帝管理衣物的五品小官,而王崇曄也不是什么名門之后或者權貴親戚。但是在長安坊街這個王崇曄卻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史稱“倜儻任俠,風流重酒”。就是這位氣質不凡、仗義疏財、好結交朋友的王崇曄,幫取李隆基接觸到了京城許多中下階層人士,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接觸到了“北門禁軍萬騎”。這是一支歷史悠久的皇帝貼身部隊,后來成為李隆基發動政變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造像題記尚未見著錄,藏書家吳元起先生題有朱墨書簽各一,雖朱簽注有“在山東泰安岱岳觀”,但查百度仍無結果。造像拓本下部破損,麻紙老拓,蓋有“元起”、“毗陵吳元起藏金石文字”等印多方。拓本長47.5cm,高44.5cm。
造像文字楷書,略帶魏意,字雖尚存70來字,但結體柔中帶剛,章法疏朗,應為高手書丹。(附圖)
《唐君會等五人造像記》
舊拓本長62cm,高23cm,題記文字界格鐫刻,正文17行,滿行7字。引首五行,分別注明“君會”、“君榮”、“君恪”、“君楷”和“君素”五人。尾拖四行,為“大唐永隆元年歲次庚辰十二月壬寅朔二十七日戊辰造記。”

《唐君會等五人造像記》(局部)

《唐君會等五人造像記》全
永隆為唐高宗李治的年號(680-681),后因避諱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唐朝人多稱“永崇”。
此造像原為藏書家吳元起舊藏,現為海寧天樂齋珍藏。蓋有“毗陵吳元起藏金石文字”、“元起”等數印,并有吳元起朱書題簽等。正文中注明“敬造天尊像一龕”,還形容所造之像“金光皎潔,玉潤浮輝”等。通篇文字,莊重肅默,金雕細作。書法端莊有力、方筆居多。結體方整,似魏碑中的小楷,加上刻工精良,拓本凹凸感明顯,可為學習楷書之范本。
《唐李萬通造像記》
《唐李萬通造像記》舊拓本,長46cm,高21cm。共14行,滿行5字。首行“大唐儀鳳三年(678)”為唐高宗李治的年號,注明建立造像日期,后面“弟子李萬通及妻徐合家等敬造彌勒像一軀”等。藏書家吳元起朱書題簽并鈐有“毗陵吳元起藏金石文字”、“元起”等印。(附圖)

《唐李萬通造像記》全
據考證,此造像建立在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原沁陽縣)清化鎮九街青蓮寺內。
河南博愛青蓮寺,是一座千年古寺。相傳是由慧遠、慧永兩位高僧修建的,并以“青蓮”佛教經典中最美的花朵命名。至唐代青蓮寺的規模有了重大發展,開始繼承北魏風格,在寺院內造像。當時主要的造像就有:《唐麟德元年孫文才造像記》和《唐儀鳳三年李萬通造像記》,以及唐石佛座題字等。清乾隆《重修石佛堂碑記》對此寺也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文革中曾一度該寺址被企業所占,現又恢復香火,成為博愛縣重要的佛教場所。
題記總共不到69字,楷書,高手書丹無疑,方整中見玉潤,行筆與結體間,書丹者追北魏造像意趣,又不失唐楷神韻,書法風格及全篇章法均在北魏書與唐楷之間,拓本用紙精良,鐫刻凹凸感明顯,墨色濃淡相宜,精神十足。為唐代造像題記書法之精品。現為海寧吳氏天樂齋珍藏。
《唐乾封元年造像》
唐乾封元年,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666年正月-668年二月)。那年,高宗封禪,諸國從駕。歷史記載:在泰山封禪五日后,又至曲阜拜謁孔子廟,追贈孔子為太師,增修祠宇。高宗兼信佛法,曾為玄奘作《述圣記》。乾封元年(666年)正月,敕兗州(今山東)置紫云、仙鶴、萬歲三觀,及封巒、非煙、重輪三寺。又詔天下諸州置觀、寺各一所,各度七人。使其在位期間,全國寺院達4000所,僧尼6000萬人。
造像連同題記高33cm,寬19cm。拓本為民國舊拓,淡墨精拓。題記界格,依稀可見。共8行,滿行5字。原蓋有“毗陵吳元起藏金石文字之印”等朱印兩方。現為海寧吳氏所藏,又鈐有“天樂齋珍藏印”、“循之讀過”朱印兩方。(附圖)

《唐乾封元年造像》
另據藏書家吳元起題簽提示,此造像石為江蘇崇明(今屬上海)童氏所藏。如果估計不錯的話,此“童氏”為民國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元老童大年。
《大唐云居寺石浮圖銘》
北京房山云居寺,是北京最著名的佛寺巨剎,位于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白帶山下。云居寺的前身是隋朝智泉寺,始自北齊。民國溥儒《白帶山寺》引《順天府志》記載:“云居寺,隋為智泉寺,以泉名也。”隋煬帝大業(605-616)年間,慧思的弟子智泉寺靜琬秉承師訓,在此開創石經刊刻事業,至唐貞觀五年(631)并大規模修建廟宇,并將寺院重新命名為云居寺。現云居寺山門“云居寺”三字為趙樸初所題。
寺內珍藏石經、紙經和木板經,號稱三絕。
1942年,日本戰機曾將云居寺夷為平地,但深藏云居寺南塔地基下的千百部佛經卻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1949年后,又經兩次大規模修復,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大唐云居寺石浮圖銘》入編2007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全唐文補遺》,入編2013年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新日下訪碑錄(房山卷)》。
此石浮圖銘,鐫刻于唐開元十五年(727),為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的別稱)時,由太原工書人王大悅撰并書。
天樂齋所藏之舊拓為民國八年五月前之精拓本無疑,因民國八年天津羅氏等又在原石尾部刻字兩行,以記游云居寺。此拓本鈐有“循之讀過”、“天樂齋珍藏印”朱印兩方。銘文為楷書,3cm正方界格,故字較大,共12行,滿行26字。
銘文書法方整中見靈動,嚴謹內顯瀟灑。撇捺舒展,用筆潤厚,結體和壁畫之間褚意較為明顯。(附圖)

《大唐云居寺石浮圖銘》全
《唐幽棲寺尼正覺浮圖之銘》
此浮圖銘文,收錄周紹良《全唐文新編》第五部第三冊《欽定續通志》、《日本京都藏中國歷代碑刻拓片目錄》等文獻。
唐幽棲寺位于今南京市郊祖堂山的南麓,始建于南朝劉宋大明三年(459年),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早期的著名廟宇,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祖堂山,層巒疊翠,主峰削如芙蓉。特別是南麓茫茫竹海,古木參天,原名幽棲山。在此建寺后,即以山為名,稱幽棲寺。199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此銘文鐫刻于唐開元六年(718年),開元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713年-741年),共計29年,開元意思就是開創新紀元,開元初年政治穩定,史稱“開元之治”。
據史料記載:開元盛世,唐玄宗勵精圖治,虛懷納諫,政治清明,任用賢能,經濟發展,提倡文教,大臣們各有所長且盡忠職守,朝政充滿朝氣。為了選拔人才,李隆基親自到殿試考吏部新錄取的縣令。對儒生十分優厚,下令群臣訪求歷朝遺書,覓得圖書近五萬卷,使唐朝的文化事業邁向頂峰。
銘文舊拓今藏海寧天樂齋吳氏,鈐有“天樂齋珍藏印”朱印1方。銘文界格,共15行,滿行13字,因拓本精良,字跡清晰。首題:“幽棲寺尼正覺附圖之銘”,尾有“開元六年……等款”。楷書為主,間有行書,略帶隸魏意,為銘文少見。字形大都方扁,轉折多魏意,雖非高手書丹,然雜而有趣且少見。(附圖)

《唐幽棲寺尼正覺浮圖之銘》全
《朱四娘造浮圖銘》
《朱四娘造浮圖銘》寬65cm,高35cm,入編周紹良《全唐文新編》。銘文鐫刻于唐如意1年(692),正書共26行,行18字不等。藏河南省修武縣北百家巖寺大殿壁間。
百家巖寺,又名崇明寺、百巖寺,始建于北齊天保七年(556),為北齊高僧、一代佛學大師稠禪師所創建。后經歷代屢次修復、擴建,形成了龐大的規模,現為云臺山百家巖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家巖寺附近,歷代留下的人文景觀眾多,據記載:漢朝末代皇帝劉協被貶為山陽公后,常在此游玩,留下“避暑臺”、“二樂臺”遺址。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劉伶、向秀、阮咸、山濤、王戎,相與友善,在此隱居活動達20多年。至今尚存“嵇康淬劍池”和“劉伶醒酒臺”等。另外,碑碣石刻,隨處可見。
這件海寧天樂齋藏舊拓本《朱四娘造浮圖銘》,薄紙淡拓,字跡清晰,雖有破損,但四周無缺。原為藏書家吳元起所藏,題有朱跋一頁,并落款“1963年3月25日元起記”。
蓋有“毗陵吳元起藏金石文字”、“元起”、“天樂齋珍藏印”等朱印五方。(附圖)

《朱四娘造浮圖銘》(局部)

《朱四娘造浮圖銘》(局部)
《唐天寶十二年浮圖銘》
這件天樂齋《唐天寶十二年浮圖銘》拓片,名不見經傳,尚未見著錄,故無從可查。
拓本寬46cm,高58cm。銘文界格,雖淡墨薄紙精拓,但由于風化較為嚴重,字跡已經較為模糊。銘文上部為“感□文”一篇,前六行中有“天寶十二載夏六月”字樣,可證年代。第十行有“以信微妙法,清靜操心,造九級浮圖”等。(“浮圖”為梵語音譯,是對佛或佛教徒的稱呼,也專指和尚。)也可證得這是一篇浮圖銘文。
銘文最后還見有“天擗踴刻銘微志以布腹心”以表造浮圖刻銘文之決心。
另外,細品銘文還發現,銘文兩側分別刻有“導師□□”、“孫樂安孫氏供養”,“田榮□□供養”、“女□為亡母供養”等,說明造立此浮圖的供養人至少有五至六人。

《唐天寶十二年浮圖銘》(局部)
《唐樊弘爽妻霍為亡女造像》
此件造像已殘,天樂齋藏有一件僅乘4塊殘石拓本,曾由著名藏書家吳元起藏,鈐有“元起”等朱印多方。
首件殘石上題有“樊弘爽妻霍為亡女停機敬建”12字,第二塊上有“羅侯羅一軀”等字,第三塊尚存“八月一日弟子”六字,第四塊無字。字雖不
多,但極其精美,界格,刻工也是高手所為,據吳元起所注原石出土于河南。(附圖)

《唐樊弘爽妻霍為亡女造像》(局部)

《唐樊弘爽妻霍為亡女造像》(局部)
《唐孟再榮造像記》
此造像記舊拓本長35cm,高23cm,行書,書法風格清秀、靈動。共10行,每行6字。四周飾祥云圖案,鈐有“元起”章等三方,現為天樂齋所藏。據著名藏書家吳元起題簽所注,原石在陜西長安。(附圖)
原石開頭有“大唐元和三年”,尾有“孟再榮建立”等字。大唐元和(806-820)為唐憲宗李純的年號。

《唐孟再榮造像記》全
《唐李師蕳造陀羅尼經幢殘石》
薄紙精拓,墨色淡雅,拓本文字無界格,大小隨意,非高手書丹,但筆力較為渾厚,天趣爛漫。藏書家吳元起舊藏附提簽,并注此殘石在江蘇甘泉東隱庵。今為天樂齋珍藏,原蓋有“毗陵吳元起藏金石文字”、“元起”印等多方。(附圖)此幢全拓應有八面,此僅為一面。

《唐李師蕳造陀羅尼經幢殘石》全

《唐李師蕳造陀羅尼經幢殘石》(局部)
經幢是中國唐代出現的一種獨特的佛教石刻,一般由幢座、幢身和幢頂組成,多為八角形,少有四角和六角形,還有極個別為圓柱形。經文刻于幢身,以《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最多。
此經幢殘石尾部不僅說明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還注明“李師蕳發愿建造”等,然建造年月已殘泐。百度查詢獲知《東隱庵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為八面刻,每面7行,行40余字。國家圖書館藏有此幢拓本,系鐵琴銅劍樓舊藏。拓本每面為一拓,長78cm,高18cm,共計8張。第八面拓本上有顧千里朱書題跋。跋云:“損下半截,末行年字起無紀年,蓋在上行也。千翁記。”拓本上還鈐有“江都汪氏問禮堂收藏印”、“孟慈”、“喜孫秘玩”、“瞿氏鑒藏金石記”等印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