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循根——國、家
錄入時間:2018/10/18 15:33:21
國家合起來是一個政治、地理學名詞,是由領土、人民和政府三要素組成的。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那是1963年在陜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名為“何尊”的青銅酒器。這件酒器銘文中有“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意思是說:周武王在攻克商的王都后,就舉行了一個儀式報告上天“我已經據有中國,自己統治了這些百姓。”據此算起,“中國”一詞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甲骨文的“國”,是“或”,外圍沒有“□”。因此,“或”是“域”和“國”的本字。表示城邑外圍有武力守衛的意思。這里的“□”表示城墻或城邑。
金文在“或”外加上一個大框,另造了一個“國”字,表示古代諸侯封地而建立的、有武力守衛的相對獨立的城邦。
篆文“國”字基本承續了金文的寫法。
《說文解字》:國,邦也。從口從或。意思是諸侯首封之地。
由疆域獨立的軍政主權社會,如國度、國家等,引申為地域、區域,如北國、南國等。
如果我們把“國”字再細細解讀,還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國”的“大框”表示一座城池,一方土地或一個國家。“或”字的“小口”,表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口”的上下各有一橫,表示天地,而天比地大,所以上橫長、下橫短。意思是在天地間生活的人,為了生存必須使用“戈”勤勞耕作和使用“戈”守護、保衛這方土地。
可惜的是,簡化了的“國”已經失去了造字的本義,使得信息量也隨之大大縮減。
所要注意的是這個“國”字的含義在不同的年代所指有很大區別,最早只是指一個部落,后來指的是相對獨立的諸侯封地。包括“中國”的概念最早是中原(今陜西長安一帶),現在已經指擁有960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國度了。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甲骨文“家”是在屋里養著一頭大腹便便的豬。中國以農耕為主,在家里養一頭溫順、繁殖力旺盛的動物,對古人來說圈養生豬能夠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便成為古人定居生活的一個標志,直至今天還有一些農戶保留著這個習慣。
金文中有一個“豬”字干脆在表示房屋的“寶蓋”下,活龍活現地出現了一頭非常寫實的“豬”。發展至篆文,特別是小篆時才第一次從圖畫中抽象脫胎出來。
許多西方人在問一個同樣的問題:漢字究竟是圖畫?還是文字?我們可以這樣作出回答,那就是:漢字既是圖畫,又是文字。或者說中國的漢字起源于圖畫,又高于圖畫。高度抽象后的漢字既是中華民族具有高度形象思維能力的體現,又是古代中國人具有高度綜合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