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循根——學、習
錄入時間:2018/10/18 15:36:53
人從誕生那天起,便開始學習。先是辨別父母,認識事物,后又要學習講話和認識文字。
有句話這樣說:學習改變命運。是的,一個人要想改變命運,只有通過學習、掌握技能和知識。一個國家想屹立于世界之林,也要靠科技創新,需要有一大批有知識、有文化的一代去開拓。
當代還有一個詞,叫作“終身教育”,意思就是說,人不僅小時候需要學習、長大了、一直到老,都是需要學習的。古語講得對,“活到老、學到老”,意思就是說,面對一個日新月異的今天,每天都有新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掌握、去學習。學習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樂趣,甚至是一種長壽之道。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學習”這兩個古文字的來歷,它們都有些什么含義?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甲骨文的“學”上部中間“爻”表示算籌,“爻”含有交錯和變化的意思。上部兩側表示左右手,意為手捧著算籌。下部表示房屋,意指特定的地點。金文“學”字的下部在房屋內添加“子”,又表明了教學的對象。還有金文在下部右側加上“攴”部,表示持械,體罰受教育者的意思。篆文字形基本同金文。
“學”的本意是,在房屋內督促孩子算數、讀書,使其覺悟。
《說文解字》可證,斅,覺悟也。這不《史記·商君書》也有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古代稱學校為庠),藝有序,國有學”。
“學”后來大多被當作動詞使用,意思就是通過反復的模仿和學習以獲得經驗、知識、技法。有此而生發的詞很多,如“學步”、“學舌”、“學風”、“學業”、“學制”、“學期”、“學問”、“教學”、“學術”,還有成語“學以致用”、“勤學苦練”等等。
作名詞使用時,“學”,也代表知識、經驗、技能,例“博學”、“才學”,還有“才疏學淺”等。如果指的是系統性研究或指某一門知識體系時,則有“學術”、“科學”、“哲學”、“國學”等。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習”的甲骨文是“羽”加“口”,“羽”代表“羽毛”,指鳥的翅膀。下部的“口”表示“鳥窩”。本意為“鳥在鳥窩中,練習振翅”。
金文“習”的下部將“口”改為“日”,強調了“每天”的意思,表明“持續不斷”、“日復一日”很重要。
篆文“習”的下部又改“日”為“白”,有人說是“誤寫”,但筆者以為是為了表明“振翅練習是在白天”。后來的隸書、楷書都承續了篆書的字形、字義。
《說文解字》:習,數飛也。其本義為小鳥不斷地振翅演練飛行。引申為實踐、演練、模仿,如“習題”、“習作”、“習武”、“習藝”、“實習”、“自習”等。引申為熟悉的、有慣性的使用時,如“習慣”、“習氣”、“習性”和“習以為常”等。
那么,學與習有沒有區別?他們又是如何區分的呢?有區別。古人稱理論知識的訓練為“學”,稱生活實踐的體驗為“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