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循根——醬醋茶
錄入時間:2021/7/22 14:44:13

醬是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食物。甲骨文“醬”下部是一個鼎,用于存放食物。上部左側表示木片,右側表示肉食,合起來的意思是用木片攪拌鼎中的肉類食品,經發酵成糊狀的肉醬。中華民族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掌握發酵制醬技術的族群,廣泛利用各種動植物原料制醬,是儲存食物、豐富食物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極具魅力,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甚至為豐富世界人民的飲食生活帶來影響。
最早的醬也叫“醢”,是由動物的肉研碎后,用釀酒用的曲和鹽拌均,再加酒后裝入容器,用泥封上口,放在太陽底下曬上百日,才可食用。
據《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傳》等都有關于“醢”的記載,按《周禮》的說法,僅周天子每天正餐都要擺滿六十個“醢”的品種。這足以說明,早在三千年前,中國人生活中的醬品已經非常豐富了。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現,證明西漢以后,除了肉醬,中國人還有了豆醬的歷史。有了豆醬,自然就有了醬油。東漢稱為“清醬”,是指醬缸上層澄清的一層液體。據考,至宋代才叫“醬油”。

小篆“醋”有兩部分組成,左旁為“酉”表示酒,右邊為“昔”,是過去的意思。合在一起,表示“昔日的酒”,也表明醋是由酒發酵變酸而來。
醋是酒的衍生物,凡能釀酒的民族,都會釀醋。所不同的是,東方大多以谷物釀醋,而西方國家則以水果,特別是用葡萄酒釀醋。
醋的味道是“酸”,而“酸”為“酉”加“夋”組成。這個“夋”本意是形容高大的神像。所以與“夋”組成的字,通常與高大、挺拔有關。如加人為英俊的“俊”,加馬為駿馬的“駿”,加山為險峻的“峻”等。
說到“醋”,不得不說一下“吃醋”這個典故的由來。相傳,唐太宗為了籠絡人心,要為當朝宰相房玄齡納妾,大臣之妻出于嫉妒,橫加干涉,就是不讓。太宗無奈,只得令房玄齡之妻在“毒酒”和同意納妾中選擇其一。沒想到身心剛烈的房夫人寧愿在皇帝面前一口喝下“毒酒”,寧死不同意老公納妾。沒想到的是房夫人喝下的不是“毒酒”,而是甜酸香味的醋。從此,人們便將“嫉妒”和“吃醋”聯系在一起,將“吃醋”比喻為“嫉妒”了。

茶是一個簡體字。小篆及小篆以前并沒有“茶”字。最早代表茶的字應該就是這個“荼”字。上面的草字頭代表植物,下面的“余”是多種植物的代稱。有專家說:“茶”泛指能夠解毒的植物,其中包括茶葉。中國人的飲茶史,至今眾說紛紜,爭議未定。大致來說,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但茶以文化面貌展現,是在兩晉北朝。唐代以后,中國的“茶道”盛起,飲茶之風彌漫朝野。
唐代中國“茶道”奠基人陸羽所著《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一部專著。
“茶”這個字,據說是陸羽發明的,說陸羽將“荼”減去一橫,以強調“草木中的人”。但是,據考古發現,最早的“茶”字已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罐上被發現。這個“茶”字應該就是“荼”的俗寫。
醬、醋、茶,都是由中國人最早發明、生產并使用于人們的生活之中。其中,醬、醋作為一種食品調味品,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影響了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還使東方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深受其益。茶在古代,不僅是貢品,還是中國向世界出口的主要特色產品之一。醬、醋、茶,特別是茶連同茶的文化,至今影響著全世界,讓世界人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