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循根——梅 蘭 竹 菊 松
錄入時間:2021/7/22 14:52:19
據考從明代黃鳳池輯有《梅蘭竹菊四譜》之后,“四君子”就成了梅蘭竹菊的別稱了。
梅蘭竹菊分別代表“傲、幽、淡、逸”四種品質,常常被中國文化人作為借物喻志的象征。
另外,松、竹、梅、因其共有傲骨迎風、凌霜而立的特質,稱之為“歲寒三友。”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以及冰清玉潔的梅也是中華文明所提倡、所推崇的高貴品格。

“某”,是梅的本字。某是“甘”加“木”,表示一種酸甜混合、滋味復雜的果子。篆文一個直接承續金文的寫法,另一個卻在“木”旁邊加了“每”(表示生育),另造了一個“梅”字。這個“梅”,表示孕婦喜歡吃的酸甜果子。

“蘭”字無甲骨文,金文、篆文都從“艸”部。“蘭”專指蘭花、蘭草。古書上的“蘭”還常指“木蘭”,木蘭為落葉喬木,原產中國,也叫木蘭花,是木蘭屬中的一種植物,有紫玉蘭、白玉蘭的區別。
“蘭”,還假借為“欄”,如“欄桿”。假借為“斕”,如“斑斕”。

“竹”的甲骨文像兩根細枝上垂下六片葉子。金文把竹竿拉直,基本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又進一步規整。這個字形與“草”相反,葉片朝下為“竹”,葉片朝上為草。
《說文解字》:竹,冬生草也,象形。說明竹是一種不怕寒冷的植物,所以成為“歲寒三友”之一。
竹,因自古得到人們的喜愛,不僅書畫家喜愛撇竹,蘇州園林、亭臺樓閣旁都會栽種些竹子,以示高清、文雅。
這里說一個小插曲,為什么書畫家畫了竹要說“撇竹”或“寫竹”呢?這是因為“畫竹”的諧音如“下作”,不雅也不好聽,所以文化人稱“畫竹”為“撇竹”和“寫竹”。

“菊”是一種可多年生長的草本植物,秋天開花,可觀賞,也可入藥。素有“春蘭秋菊”之稱。
金文的“菊”,從草。“勹”為包的初文,意思是“環抱”、“包裹”的意思。至于“菊”的下部為什么用“米”,大概反映了菊花盛開向四周擴散的形象吧。
古代詩人寫菊的詩有很多,最有名的要數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么,為啥許多文人稱菊花為黃花呢?據考:原因在于古人種植的菊花只有黃色。
例如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有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黃花”成了菊花的代名詞。

金文的“松”為“木”加“公”。“公”表示雄性,意為松樹的挺拔。篆文有兩個,一個承續金文的寫法,另一個把“公”寫成“容”。
松的本意就是指松樹,姿態很美,四季常青,而且耐霜雪,故與竹梅并稱“歲寒三友”。
必須說明的是,這個“松樹”的“松”字并沒有繁體,換句話說:因為“松”專指“松樹”,不可譯成“松”。 “松”是“松散”的意思,例如“松弛”、“松懈”、“輕松”、“松動”、“松綁”等,都必須寫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