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循根——儒佛道
錄入時間:2021/7/22 15:10:07
儒、佛、道(又稱儒釋道)的精髓雖然各有倚重,但三者可以互補、相連、相通的,俗話概括為“道根、儒莖佛葉花”。所謂“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就是說人要有一顆佛陀般的善心,有道家淡然灑脫的風骨,有儒家懂禮尚仁的行為舉止,用“大度看世界”的人生態度面對生活。
儒,沒有甲骨文。需是“濡、儒”的本字。金文“需”是“大人、成人的意思,中間的四個點表示“水、汗”,表示一個人腋下、腹背出汗。金文變為“雨”字頭,是誤寫。篆文將下部的“大”,寫成“而”也是誤寫,使本來表示體虛出汗的象形字,變得面目全非。
當“需”的本義消失后,篆文再加一個單人旁,另造了一個“儒”代替。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倡導“克己復禮”,“以禮治國”。有人甚至這樣解釋:人活在世上,有各種精神或生存的需要,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就要獲取。但獲取需要有正確的方法,即所謂“非禮勿動”。
這樣看來,儒,如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需”結合起來就是“人之需”。而這個“需”,不僅要“拿得起”,還要“拿得對”、“拿得到”。
佛,沒有甲骨文、也沒有金文。小篆的“佛”,是單人旁與“弗”的組合。弗,是“佛”的省略,表示相似、相仿,本義是表示人的形貌相似、相近。
“弗”的另一個本義是像繩索捆綁“箭、炮?矛等戰械,表示休戰、不戰,因此有“治”的意思。還有“不”的意思,如“自愧弗如”。所以“佛”的意思,如“人不”或“不人”。
“人不”就是懂得拒絕、懂得放下欲望,超脫物外的追逐。“不人”就是無人,也是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捆綁?,做到了這兩點,就是“放得下”。
佛,專指佛教,為古印度時所創立,因大多數為釋迦摩尼,故又稱釋教。
道,甲骨文在四通的大路中有一個行者,表示一個人行走在大路上。金文用“首”和“止”代替了甲骨文中的“人”,首,表示動腦筋。止,表示行走。因此“首和止”合起來的意思就是邊動腦筋邊行走。還有金文用“手”代替“止”,表示牽拉引路,強調了“牽引”、“向導”的含義。篆文綜合了金文字形,省去了“手”,將“止”和“行”組合在一起,并作了省略。造字的本義為“向導”、“帶路”,“給不知方向的人引導”等。
道,除了以上本義外,還有“途徑”、“方法”、“規律”、“真理”等含義。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創立的道教,主張道法自然,追求順應自然,無為而為,脫俗超世的境界,教人學會“想得開”。
綜上所析,儒的核心理念是仁義,研究人與人的關系,是教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佛的核心理念是博愛,研究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教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的核心理念是適應,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教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開。合起來也可以這樣理解:帶著佛家的出世心態,憑著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