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循根——喜、慶、賀
錄入時間:2021/7/22 15:25:51

“喜”的甲骨文由“壴”和“口”兩部分組成。壴,代表慶典,中間的三角形表示支持鼓用的支架。口,表示歡笑、開心。后來另造一個“嘻”代替。造字本意為“在慶祝中歡笑”。
金文、篆文除略省簡、歸整外,基本承續甲骨文原形。
另有一種解讀說“喜”字分為三個部分組成,上部為“吉”,表示“吉日慶典。”中間為支架與上部組成“壴”,鼓為慶典使用的工具。下部的“口”也有兩種解讀,一說是“祭臺”,另一說法是張嘴歡笑的人臉。兩種說法都還很合情理。
中國人有遇喜打鼓聚集,同飲歡暢的習俗,意為慶賀,共樂。最早的喜事有四,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喜”的本義為“在慶祝中歡笑”,此為動詞。后引申為名詞,指可慶祝的事,如“喜報”、“喜宴”、“賀喜”等。還引申為形容詞,指可慶賀、得意的、快樂的事。如“喜悅”、“喜慶”、“喜洋洋等。當動詞使用時,表示愛、歡迎。如“喜愛”、“喜歡”。當副詞使用時,表示高興地、樂意地。如“喜聞樂見”、“喜笑顏開”等。

“慶”的甲骨文,像一個眉開眼笑的人手里捧著寶貝的形象。造字本義為手持財禮,眉開眼笑地前往祝賀。
金文誤將眉睫寫成鹿角,并在字的下部加上鹿尾,還誤將中間的寶“貝”改為“心”。
篆文在金文的基礎上略有變化,將金文鹿尾改寫為“倒止”,表示“前往祝賀”的意思。此后的隸書、楷書、行草書就延續了這個誤寫的形態。
“慶”由“持禮前往祝賀”,還引申為“祝賀的儀式”,如“國慶”、“校慶”、“周年慶”等。
在現代漢語詞匯“慶賀”中,“慶”與“賀”近義,但在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中我們能夠看到的區別在于:前者強調“前往”、“持禮參加慶典”。而后者除持禮前往外,還強調說好話恭維主人。

金文“賀”,左旁用“貝”表示財物。右上方為“手”,表示操持,把握。下方的“口”表示恭維和贊美。
造字本義為:奉送財禮,并向對方道喜志慶。常見詞有:賀年、賀壽、賀禮、賀電、賀卡等。
篆文將左右結構調整為上下結構,含義不變。
喜、慶、賀三字在現代漢語中,常常聯系在一起使用,如“喜慶”指值得高興和慶賀的事情和日子。而“慶賀”是“慶祝”、“祝賀”的近義詞,主要指祝賀,強調了祝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