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循根——因、果
錄入時間:2021/7/22 15:33:30
積德無人見,行善有天知。古人說:“萬物皆空,因果不空。”人生沒有那么多偶然,萬事都有它的因果。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因果之中,真可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因”是“茵”的本字。因,甲骨文像一個人躺臥席墊之上。《說文解字》:因,就也。意為“就近依憑”。造字本義為“躺在席子上。金文、篆文基本承續了甲骨文的字形。
因,作動詞使用時,有憑籍,依靠的意思,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陋就簡”。還有沿襲、承接的意思,如“陳陳相因”、“因循”、“因襲”等。作名詞使用時有緣由、緣故之意,如“因素”、“前因后果”、“事出有因”等。

果的甲骨文像樹上結滿了果子,金文將甲骨文中的多顆果子,集中起來,并以點表示果實累累。篆文有所簡化和規整。
果的本義是果實,如“鮮果”、“蔬果”、“水果”等。當動詞用時,有充實的意思,如“食不果腹”。當名詞使用時,表示事物發展的結局,如“果然”、“果真”、“效果”、“因果報應”等。當形容詞用時,有善于判斷的意思,如“果斷”、“果敢”等。
因果問題,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也是佛法的核心。佛認為,一切皆有因果。凡做一件事,說一句話,甚至起一個念,都是在種因、在造業。你種的善因,會得到善業善果。你種下惡因,就會得到惡業惡果。所以,世界是一個空谷,生命是一種回聲。你發出什么聲音,就會聽到什么聲音。概括地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還有一句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更有“因果通三世”的說法,意思是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那就是佛經上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就很好地回答了“為什么有時好人受惡報?”或者“惡人反受善報?”的問題。
佛法因果觀還認為,從因到果中間還需有“緣”(條件)來會合促發。意思是說:已造的“因”無法改變,但能改變的是“緣”。譬如說:種瓜種豆,瓜與豆的種子是因,不可能把瓜變成豆,也不可能把豆子變成瓜。那我們今天如果只想要豆,不要瓜怎么辦?就在“緣”上加以決定、取舍。既然我們想要豆,那就把豆的種子種下去,瓜的種子收藏起來。這個“緣”就是土壤、肥料、陽光、空氣和水等等。因此,佛認為因果是可以轉變的。不管你前世作了多少惡,只要今世積善不作惡,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轉變命運的關鍵是什么?《華嚴經》偈語:“一切唯心造”,心能造業,也能轉世,即“轉變由心”。所謂“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種善惡的種子,生長善惡的苗子,最后結出善惡的果子。
人生就是一個磁場,你相信什么就能吸引什么,吸引什么就能成為什么。物隨心轉,境由心造。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心態改變態度,態度改變習慣,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所以,一個人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